首页

扶桑女王女主之家

时间:2025-05-28 03:32:57 作者:高铁织网,释放区域经济新活力 浏览量:48971

  高铁一响,黄金万两。

  近期,贵州盘兴高铁与沈阳至长白山的沈白高铁双双进入冲刺阶段。5月21日,盘兴铁路全线轨枕预制任务全部完成,为盘兴高铁2025年11月开通运营奠定坚实基础。沈白高铁也于近日全线铺轨施工完成,预计将在9月底建成通车。

  从西南到东北,贵州和辽宁分别有望成为西南和东北首个“市市通高铁”省份。

  这场跨越中国对角线的高铁冲刺,不仅是一场交通突围,更是区域经济格局重构的关键落子。

  贵州喀斯特地貌曾让“地无三里平”成为发展制约,而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,长期面临传统产业转型与区域协同不足的挑战。

  高铁网络的全域贯通,犹如打通了区域发展的任督二脉,让经济要素的高效流动成为可能。

  如,盘兴高铁通车后,贵阳2小时左右可达兴义,贵阳至省内8个市(州)中心城市1至2小时的高铁交通圈将正式形成。

  沈白高铁除了结束抚顺不通高铁,打破辽宁高铁网络西密东疏的格局外,也将加速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1小时都市圈。

  这种时空压缩效应正以轨道之力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。

  其一,从要素流动来看,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在“小时经济圈”内完成梯度延伸。

  许多城市都在拼命建高铁,但高铁本身并不是一个赚钱生意。长期以来,制约高铁建设的最大症结,不在于资金和技术,而在于是否有现实需求。

  比如,全长约98公里的盘兴高铁是贵州高铁中桥隧比例最高的线路。途经喀斯特地貌区,面临着溶洞、裂隙等地质难题,施工难度可想而知。

  即便这样,在西南地区为何还要兴建这样一条铁路?

  除了结束黔西南州州府兴义市不通高铁的历史外,黔西南地区的发展急需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
  拿高铁连通的黔西南州和六盘水来说,2024年,两地GDP合计3189.5亿元,仅占贵州全省经济总量14%。高铁开通后,兴义市将与沪昆高铁大动脉连通,这对当地旅游业、农产品流动等将产生巨大乘数效应,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。

  在东北,沈白高铁的加入,通化、白山、延边等与沈阳、北京的时空距离大大拉近,使得京津冀地区的游客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抵达长白山。

  其二,畅通省域交通循环,放大中心城市对周边的溢出效应。

  高铁以速度快、运能大、能耗低、污染轻等特征,在中等距离的出行上具备极强的竞争力。尤其是在省域内,高铁将主要城市间的通勤时间压缩至1至2小时,有效破除地理空间壁垒,促进同城化发展。

  高铁带动的同城效应不可忽视。

  如,按照辽宁的规划,抚顺在沈阳都市圈内的重要定位是实现同城化发展。

  而沈白高铁线路途经抚顺、本溪、通化等城市,以350公里/小时的设计时速,抚顺至沈阳的通行时间更有望缩短至10分钟之内,二者被拉得越来越“近”,势必会产生更多火花。

  在产业联动上,沈阳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,而抚顺一直主动承接沈阳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产业转移。随着时空距离的压缩,两座城市会形成更紧密的产业共同体。

  不过,高铁沿线同城效应凸显,但也要避免虹吸效应。这就要通过产业分工(如抚顺强化配套制造业)和差异化定位来平衡区域发展。

  铁路建设是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引擎,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,很大程度上映射出流动中国的活力与潜力。

  但仍需要指出的是,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实力建高铁,高铁建设也并非竞速比赛,需量力而行、量需而行。

  (“三里河”工作室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汇聚15幅宋代绘画真迹 “问羽”展在浙江杭州开幕

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表示,该活动为中国和拉美国家间创新合作搭建了一个开放互惠、多元交融的国际交流平台,汇聚了来自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等,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、思想碰撞的大舞台。(完)

复苏的母亲河丨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

喀什古城夜色绚烂,漫步在街道上的媒体团成员沉醉其间。“文化遗产只有生长在被尊重和保护的土壤中,才能在时光长河中闪耀出如此亮眼的光芒。中国政府成功地做到了。”哈里吉国际时事传媒导演塞尔坎·科奇感叹。

河南周口20万亩蒜薹迎丰收

参加香港书展十几届,每年冯唐都会在香港多停留一段时间。在维港边慢跑,于太平山下开悟,在书店里思考......他与香港这座城市有怎样的渊源?回顾前半生,冯唐一直在不停跨界,他又是如何看待“躺平”这一词?对于自己的人生,他还有哪些规划?与冯唐对话,听听他的成事之道。

柬埔寨寻获失联军机 一名机组人员证实罹难

慢,曾是乌镇的底色。直到十年前,一群寻梦人叩响了古镇的大门,他们用一条条网线编出了现代化的智慧水乡。从“见字如面”到“万物互联”,当数字化新风拂过《从前慢》的扉页,当“互联网之光”照进千年古镇的旧梦,一切在潜移默化中,悄然改变。

青海互助县委原书记强建海涉受贿罪被逮捕 通过打麻将等敛财

太原10月30日电 (任丽娜)近三年,山西违法占用耕地比例大幅下降。山西用“加、减、乘、除”法,牢守山西耕地保护红线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